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居民吃鱼先是凭鱼票,后来凭小菜卡,到指定的小菜场去买。如此凭票证供应,前后延续20年。鱼票分花色鱼票和什(杂)鱼票。现在回头来看,当年的买鱼和吃鱼,颇有穷开心的味道。 当年小菜场供应花色鱼,品种为大黄鱼、小黄鱼、鲳鱼、带鱼、乌贼(墨鱼)、鳓鱼等。此中最好吃的当数大黄鱼,尤其是素嗜咸菜大黄鱼汤的甬籍上海人,“三天不吃黄鱼汤,两只脚里酸汪汪”。但1斤大黄鱼3毛多,相对于当时人月收入普遍不高,贵了点。那时大都为多子女家庭,用钱不精打细算还真不行——要晓得,那时1斤鸡毛菜3分,1分钱可以抓一大把呢——所以我家大黄鱼只有逢年过节才买。大年夜,咸菜大黄鱼汤为最后一道菜,一上桌便风卷残云,顷刻碗底朝天。问味道哪能,一个字:鲜! 花色鱼,我家买的较多的是带鱼和乌贼——即当时就有人戏称的“一长一短,一白一黑”,据说这也是城中大多数人家的选择。带鱼挑条子较狭的买,这是我妈教我的:大带3毛5,中带2毛2,狭带1毛5,带鱼丝几分钱。狭带最上算,稍微小了些,但还是带鱼味道,不像带鱼丝那么难吃。这叫做花较少的钱吃较好的鱼。狭带买回来,我妈拿手的是曝盐带鱼,将鱼斩头去尾,切成一段一段的,撒上盐,搁在淘箩里沥干,起油锅干煎。煎鱼时,整条弄堂鱼香飘溢,叫人馋涎欲滴。煎好的鱼香脆爽口,相当下饭。 买乌贼因为当时产量高,价钱相对便宜。乌贼的胴体肉结实,须须头也很有嚼头。乌贼吃多了,我们小孩都积了一些乌贼骨头。骨头长椭圆形,色泽洁白。我们在骨头当中插一根牙签,牙签上糊一个三角形纸帆,放进水盆里,玩帆船出海的游戏。有时夏季下雷阵雨,石库门房子天井的积水一时排不出,水上漂满了乌贼骨头做的帆船,真是叫人兴奋哪。因乌贼骨头有药用价值,有人专门收购。当我一听到穿街过巷的小贩,在门口喊道:“鸡胗皮、甲鱼壳,乌贼鱼骨头有伐?”便马上转身,捧出自己积攒多时的乌贼骨头给他,换回几分钱,买棒冰吃。 杂鱼当中,黄鲫壳常进我家门。它是鳓鱼的幼鱼,有一巴掌长,白色,身体边缘的一圈为黄色,瘪塌塌的,称它叫黄鲫壳很形象。到小菜场买1斤黄鲫壳,价钿跟蔬菜一样。因它的鱼刺多和细,食用不宜清蒸,宜于干煎。干煎后的鱼骨头和鱼刺都酥了,一条鱼连骨头带刺吃下去,很脆很好吃。 其它杂鱼,选的较多的是东鲳鱼、黄姑鱼等。由于东鲳鱼与鲳鱼,黄姑鱼与大黄鱼,都各自属于同一个种类,粗一看外表相似,但细看有区别。如东鲳颜色银白里透灰黑,而鲳鱼银白里透灰蓝;论味道,东鯧也不及鲳鱼。用现在的话说,东鯧是“山寨版”的鲳鱼,为“二线”产品。之所以买它,因为价钱较鲳鱼便宜得多,而味道却相差不多,吃它时心里觉得像是在吃鲳鱼。 如今人们兜里钱多了,想吃啥鱼就买啥鱼,用不着过去这般横算竖算了。但我总觉得,现在吃鱼不像老早吃鱼那样有味道了。借用古人的诗句,是不是“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又平常”啊?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3 13:29 , Processed in 0.0587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