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花友社区 花讯首页 花卉文化 花卉美学 查看内容

伴我成长的美丽鲜花:苗歌

2009-8-7 13:31| 发布者: 美好时光| 查看: 119|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来自: 中国绿色时报

    年过三十,如果说有一盏灯一直在照亮我,有一样东西一直在纠缠我,有一种乳汁一直在哺育我,让我成为大龄小孩,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养育的温馨,那便是苗歌。苗歌如水我如鱼,我是伴着苗歌成长的。作为苗乡的一员,我感谢养育我的父母、家乡的土地,更感谢苗歌。
 
    我小的时候,苗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朵鲜艳的花,开在场头路尾,开在田间地头,开在山坡旷野,开在年轻人的心中。苗歌的主要巿场是年轻人,那时候,打工潮的浪涛还没有潮涌家乡,家乡的俊男靓妹的心还没有南下,不是被边边场占领,就是被田野捆绑。是苗歌生动了一个个艰辛劳作的日子,是苗歌擦亮了一个个漫漫长夜,充实了一个个枯寂的心灵。

    赶场天,是苗歌最集中的一天,也是最浪漫的一天。我八岁刚读小学二年级,便与苗歌结缘,那时读书,没有沉重的书包,没有做不完的作业。再加上家庭比较贫困,免不了要帮助家里做活。按理说劳动光荣,勤劳苦做,应该是引以为荣的事儿。可是,在家乡,赶场天干活,被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妇女看到,不是一件太荣耀的事,他们认为你是“坡头人”,不知道劳逸结合,不懂休息。

    那个时代,赶场是很有趣的,可以说胜过了过年。而过年有很多禁忌,虽然一年的劳作,一年的积蓄,都是为了过年,为了吃得好、穿得好,但这要处处小心,防伤见红,防说破话。为下一年讨个吉祥,积吉攒利。但人的心、人的行为受到过多的束缚,没有赶场轻松自然,只有赶场才能够让人在平时的辛苦劳作中放松一下,调节一下,放浪一下。

    家乡的场是赶得的,场趣是品来的,走一走,仔细体味,就会觉得风味人情味更厚、更浓。家乡赶场天的兴味,乐在途中,乐在场上,乐在场尾。这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苗歌的引领,让人的心极大地绽放,特别是年轻人。

    收在平时,放在场头,闷在心头,热在场头。这天,家乡的靓女倩妹脱去平时劳作的粗布淡装,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把眉毛扯得细溜溜的,衣服穿得花俏俏的,小伙子们轻轻敲着靓女倩妹的背篓,向她们讨糖果,有的学着城里男人的样子,缠住靓女倩妹要她们请客、谈心。他们的举止是直爽的、粗犷的,话却说得弯弯曲曲,歌唱得缠缠绵绵。平时农忙苦闷,趁着赶场天,消闲日,汇集一起火热一番,各自物色苗歌互唱的对象。

    散场回家,路边的一小块平地,就是一个怡人的场所。有的小伙子用录音机录下靓女倩妹的山歌,有的一群俊男与一群倩女对歌,其中各有男女名师指点,力求压败对方。他们仔仔细细地听,缠缠绵绵地对,调皮婉转地出,酌情戛然地收,既要把时间绵完,又要留住对方的心。
 
    小时候的许多赶场天,我一直带着好奇的心,追随着家乡的靓女和帅小伙,成为苗歌的忠实受众,稚嫩的心因苗歌而激动,童年的岁月因苗歌而绚烂。

    当然,也有一些赶场天,我不得不跟着父母在路边的菜园种菜、种苞谷。经常听到一些姑娘小伙路过时窃窃私语,说我场不晓得赶场,以后长大讨不到媳妇。母亲也经常恨他们烂舌头,乱说话。为了让我能挺直腰杆,母亲教给我一首名叫“唐经”式苗歌:
赶场开垦在路边,
路边开垦被你弹。
你弹我暂把头埋,
头埋等到那六月。
六月空闲你来看,
来看满地苞谷秆。
苞谷秆儿像林海,
……

    这是我学会的第一首苗歌,它让我扬眉吐气。每当赶场天,实在要帮父母做活时,我不再因年轻小伙、俊男靓女们的窃窃私语而脸红心跳,就大大咧咧地唱,唱得他们心虚气短,唱得他们舌头打不了转,开不了口,再不敢对我嚼烂舌头。
 
    苗歌一般不教在校学生,苗歌对唱,一般不与在校学生对唱。苗族是一个开放而保守且懂礼仪的民族,你不到学歌的时候,你不符合学歌的身份,你就别想学,想学别人也不教你。苗族不但注重培养通悉汉文化的民族精英,也注重培养本民族的民俗文化精英,而且做到两者互补。

    苗歌因此而博大精深,雅俗相糅,用典丰富,有些人虽然没上过学,只要学苗歌,学问也大。我曾听到一个从没上过学的小伙子赶边边场,想惹年轻女子与他唱歌,他唱了一首顺口溜:
“知也知也是知也,知之者会说也。你能说会讲,嘴皮儿能辩。犹如堂屋打鼓,鼓声在外,高山打鼓,名扬四海。你是不想讲来不想唱,一讲赛过诸葛亮,一唱高山流水是绝响。不像我,不会说来不会讲,开窗子也不敞亮;不会讲来不会说,木炭洗脸一身黑。”

    一通顺口溜,把年轻女子高高捧起,把自己低低贬下,用的是激将法,本不想与他说话唱歌的年轻女子,不由自主地开口,与他说起话来唱起歌。

    今年五月,走了一趟茶峒,我是被“逼”的。我一直在心跳,怕团结报社的龙清彰给我出题,好在他原谅了我。茶峒一行,虽没有见到翠翠,却抓住了一株虎尔草———“唐经”式苗歌。那是导游小吴知道我们一行四人都是苗族,在引我们上翠翠岛后就用苗歌唱起来:
感谢游客来茶峒,
茶峒出名自从文。
从文茶峒两墨浓,
墨浓翠翠和老翁。
……

    如今,苗歌依然红火,照样灿烂。原来苗歌的受众主体是年轻人,主要形式是野外主动地自由吟唱,它是一种憧憬,一种热烈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美满爱情的追求,对各种行为的诠释;现在,苗歌的受众主体是老年人,家家户户的老人坐在家里,放着苗歌碟子,唱着悠扬的歌。它是老人闲暇时一种从容的欣赏,一种对美好年华、已逝青春时凤求凰般缠绵细节的追忆。

    社会在变,苗歌的本质没变。它是一朵花,长在家乡,生动着家乡的土壤;它是一盏灯,照亮着家乡的每一个白天黑夜;它是一剂酥油,活络着家乡人每一根疲劳的筋络,滋润家乡父老乡亲的心灵,磨合了家乡人之间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细微的凹凸。如今,家乡人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是苗歌排解了他们心中的落寞,也提升了家乡的精神文明。

    苗歌,永远的苗歌,伴随我们苗族走到地老天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5 01:14 , Processed in 0.0675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