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花友社区 花讯首页 汽车知识 汽车文化 查看内容

“汽车安全之父”――比拉?巴恩伊

2008-4-5 08:27| 发布者: 迷你汽车| 查看: 44|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来自: 太平洋汽车网

    汽车安全之父――比拉?巴恩伊

  那些从事汽车安全技术研发的工程师们对比拉?巴恩伊这位“汽车安全之父”充满了敬仰。确实,巴恩伊这位天才的汽车设计师,在汽车安全领域做出了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突破,他的很多安全理论至今仍是汽车研发的基础和标准。

  “您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他在求职面试的时候毫无顾忌地对当时戴姆勒-奔驰公司董事长威廉姆哈斯佩尔(Wilhelm Haspel)说,并详细解释了如何按照他的想法设计转向系统、转向柱、方向盘、底盘以及车身,以确保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性。这些当时听起来近似于“科学幻想”的理论得到了威廉姆?哈斯佩尔的认可。他立即决定聘用这位失业的幻想家,他说:“如您所说,像戴姆勒-奔驰这样的一个企业必须具有前瞻性,一定要领先一步。巴恩伊先生,您的想法要比常人超前15到20年。在辛德芬根,您可以充分地发挥才能。”

  1939年8月1日,巴恩伊第一次来到了位于斯图加特市郊辛德芬根区(Sindelfingen)的奔驰汽车厂上班,当时他脑子里只有一个目标:在汽车技术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当时他在一个9×12米大小的木板房里开始了自己的设计研发工作。从他的第一个项目就能看出,这个年轻人将开创被动安全技术的新纪元。他为Mercedes-Benz 170 V 敞篷轿车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平板车架,这种平板车架不仅比当时系列车型采用的X椭圆管车架对于震动敏感度明显减少,而且在发生侧面撞击时能为驾乘者提供更好的安全保护。

  在随后的数年中,巴恩伊把他对被动安全的设想和未来车身设计联系在一起,坚固异常的乘坐舱、采用弹性材质的车头和车尾、有缓冲作用的纵梁结构、带挡板的方向盘、安全转向柱、始终“停留”在底部的雨刷器等等具有开创性的设计逐步成为现实。其中多数设计至今仍被沿用。

  巴恩伊一生总共获得了2,5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大多数都是针对汽车技术的革新和改进。不过,这些天才的设计往往要经过很多年才能发展为成熟技术,应用到量产车型中。例如,巴恩伊在1951年设计完成了可下沉式雨刷器,它能在汽车发生撞击时,使得车内人员避免受伤。但直到1979年,这套系统才首次被用在S级轿车上。

  巴恩伊在1972年退休后,一直在整理他的档案。在此期间,这位被动安全技术的发明者和先行者接二连三地获得了各种荣誉。1994年,他最终荣登“汽车名人堂”,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由此,巴恩伊也终于成为了可以同德国汽车工业的鼻祖戈特利布?戴姆勒、卡尔?本茨、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和费迪南德?波尔舍(Ferdinand Porsche)相提并论的人物。1997年5月30日,巴恩伊在斯图加特去世,享年90岁。

    梅赛德斯-奔驰1959年开始最初的碰撞测试

  汽车安全现在已经成为所有车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在市场上销售的主流车型几乎无一例外的参加过碰撞测试。但在上世纪60年代,拿辆全新的汽车作碰撞实验,还是一个很疯狂的行为。

  1959年9月10日,梅赛德斯-奔驰,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汽车生产商,率先决定开始进行定期地和系统性地安全性试验,目的就是及时发现不断出现的汽车安全隐患。

  在那个年代,将整车用于碰撞试验绝对堪称创举。为了提升测试车的车速,人们甚至使用上了钢丝缆绳和蒸汽火箭。在模拟翻车试验时,技术人员专门设计了“螺旋坡道”。由于当时还没有试验用的假人,工程师们甚至亲自上阵,冒着生命危险参与碰撞试验。后来,橱窗模特取代了工程师参与到测试中,而直到1968年,碰撞试验才首次采用了完全仿真的橡皮人。

  在之后的几年中,依据实际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梅赛德斯-奔驰又开创了“不对称碰撞测试”、“侧面碰撞测试”等一系列的碰撞方式与标准。这些碰撞测试意义也不再仅限于对汽车抗撞击结构的合理性进行测评,它已经逐渐成为了测试安全气囊、安全带、头枕、缓冲部件、儿童座椅、车身材料等相关领域的基础方法。

  时至今日,梅赛德斯-奔驰研发中心每年都要进行将近500次的碰撞试验。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在计算机上进行大约50,000次的模拟碰撞试验。

    奔驰在1969年开始事故研究项目

  汽车碰撞测试已经是现代人衡量一款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标准,但当汽车真的发生撞击事故的时候,又有多少是和实验室里的情况一样呢?在实验室里通过碰撞标准的汽车真的可以保证我们的安全吗?

  根据现实的交通情况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才是真正以人为本。为了掌握第一手的现场资料,让汽车的安全设备更符合现实交通的需要,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早在1969年就开始了系统的事故研究项目。

  在梅赛德斯事故研究项目进行的38年中,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事故研究人员每年都要去各地勘察近80次,总共调查和模拟重现了各种品牌、各种车型的重大事故超过3,500起。

  研究人员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从考察事故现场开始的。事故是如何发生的?在碰撞后车辆的姿态如何?是否有刹车或者打滑所造成的轮胎痕迹?车身的变形有多大?安全气囊和安全带收紧器起作用了吗?发生不幸的梅赛德斯轿车车厢内有异状吗?车内人员遭受了哪些伤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被记录在80页的事故报告中,并在研发中心进行系统的模拟重现。

  一切复杂、繁琐的工作,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大量交通事故调查分析的积累,总结出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并把这些结论运用到安全技术的研发方面,形成切实解决问题的实用技术,化解驾驶者真正遇到的危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公司内部的事故研究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使梅赛德斯的工程师们越来越确信,他们多年来的安全战略方向是正确的,他们也为自己从事的“挽救生命”项目充满自豪感。事故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梅赛德斯-奔驰豪华轿车乘员在事故中受伤风险也在不断地降低。

    梅赛德斯-奔驰安全气囊研发历程

  比如我们熟悉的安全气囊,这个挽救无数人生命的安全基础配置,当年确是一个颇具创意而又困难重重的发明。因为安全气囊的工作,需要一个能在千分之一秒内迅速判断出即将发生的严重碰撞系统。然而,这个要求对于上世纪50年代创立安全气囊设想的德国人瓦尔特?林德尔和美国人约翰?W?黑德里克来说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技术鸿沟。

  充满挑战精神的梅赛德斯-奔驰工程师们,却从没有放弃过任何可能提高车辆安全性的方案。1967年,为了让这一想法真正成为车上人员的“保护伞”,他们决定向这一技术难题发起挑战。

  随着项目的确立,一道道难关也接踵而来。其中,有关传感器触发、气体产生、安全气囊充气袋的抗撕裂强度、听觉与健康的承受度、功能的安全性和防止无意触发等问题都成为研发过程中必须一一攻克的技术屏障。

  为了完成这一被动安全中最重要的发明,梅赛德斯-奔驰的工程师们付出了13年时间,通过大量而复杂的试验,终于在1980年12月梅赛德斯-奔驰把安全气囊装配在了当时的S级轿车上,并作为标准装备推荐给了世人。在当时,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是首家将安全气囊作为标准配备安装在自己的量产车型上。

  安全气囊被推出后,梅赛德斯-奔驰的安全技术开发专业人员利用他们的先行优势、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安全气囊的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并在1988年推出了副驾驶安全气囊。随后,车窗、侧面等处的安全气囊也应运而生。通过一代又一代梅赛德斯-奔驰工程们的不懈地努力,如今,这颗闪耀全球的三叉星徽不仅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同。安全,成了梅赛德斯-奔驰的象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8 16:56 , Processed in 0.0586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