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推动战略性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要求,为了促进我省花卉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全省两个文明建设,在认真总结和分析"九五"期间花卉业发展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花卉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 一、花卉业发展现状 "九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花卉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一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花灌草全面发展。到2000年底,全省花卉面积达到10万多亩,产值8亿多元,出口创汇250万美元,分别是"八五"末的3倍。其中鲜切花0.8万亩,年产量1.2亿支;盆花、盆景、观叶植物1.8万亩,年产量3700万盆;观赏苗木6万亩,年出圃1.3亿株;草坪1万亩,年出圃400万平方米。二是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兴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花卉企业和生产基地。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了四个国家示范基地和三个中国花卉之乡。三是花卉流通企业发展很快。全省花卉市场和花店已发展到696家,是"八五"末的7倍。其中有三家花卉市场被命名为全国重点市场。四是科技开发与新品种引进得到加强。"九五"期间加大了对花卉科研的投入和新品种引进工作的力度,花卉科研立项11个,从国内外引进了五大类130个花卉新品种。 我省花卉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一是生产规模小,分布零散。 我省花卉总面积和总产值仅占全国的4.5%、4.4%,且零星分布在全省11个市。同时,缺乏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龙头花卉企业,这与我省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二是拳头产品少,地方特色不突出。除仙客来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外,其它产品多为大路货,品牌效益不明显。三是市场流通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大型的产地交易市场和销地批发、零售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买花卖花难的问题。四是花卉生产管理机构还很不建全。全省仅廊坊市和石家庄市有管理机构,其它市均无专职机构,有的市甚至无专职人员,严重影响了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亟待完善。五是政府投入较少 ,与花卉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 二、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花卉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迅速起,现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0年世界花卉消费额为300亿美元,1992年猛增到100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世界花卉消费中心主要集中在欧共体、美国和日本三个地区,亚洲已成为花卉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主要有荷兰、哥伦比亚、以色列、哥斯达黎加,其中荷兰在世界花卉贸易额中占48.9%。目前世界花卉生产正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花卉生产增长迅猛,花卉发展区域特色也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花卉业发展很快,目前全国花卉种植面积约220万亩,产值约180亿元,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但花卉出口额仅占世界交易额的1‰。 (一)、花卉产品整体需求预测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国花卉消费呈较快增长趋势,年均增幅达35%以上,但我国花卉人均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花卉人均消费达100美元以上,世界人均消费约40美元,而我国花卉人均消费还不足2美元。要达到世界人均消费水平,我国花卉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2、随着我国城市与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绿化美化所需的各种观赏苗木、草皮和盆花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我省位于京津周围,是我国三大花卉消费中心之一,具有巨大的花卉消费市场,各种花卉需求量很大,发展花卉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层次,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审美情趣、审美品位也随之提高,花卉消费将逐步进入家庭,消费群体将迅速扩大。 (二)、主要花卉产品需求预测及发展潜力分析 1.鲜切花 国际市场:全球每年鲜切花出口交易额约为68亿美元,其中荷兰排在第一位,约占世界鲜切花交易额的59%,达40亿美元,其次是哥伦比亚、意大利、西班牙和肯尼亚,分别占世界鲜切花交易额的10%、6%、2%和1%。国际鲜切花消费主要为欧共体国家,约占世界鲜切花消费的80%,其次是美国和日本,约占13%和6%左右。 国内市场:云南是我国最大的鲜切花供应基地,鲜切花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11亿支,约占全国鲜切花生产量的50%左右,其次是广州和上海产区。国内鲜切花消费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三大消费区,这三个地区约占我国鲜切花消费市场的80%左右。1999年北京市鲜切花消费量达2.1亿支,而当地仅有7000万支的生产能力,其它主要由云南、广州、上海等地供应,我省也有部分产品供应北京市场,但仅占北京市场的1%左右。 省内市场:目前全省鲜切花生产面积8000亩,年产鲜切花1.2亿支,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廊坊和唐山三个市,约占全省鲜切花生产的70%以上。主要品种为月季、百合、菊花、非洲菊等。鲜切花消费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中心城市,约占鲜切花消费的90%以上。在鲜切花消费集中时期,本地鲜切花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需要从外地购进大量产品供应市场。 2.盆花 国际市场:全球盆花的出口贸易每年约50亿美元,其中荷兰占48%,其次是丹麦、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分别占16%、15%、10%和4%。最大的进口国和消费国是德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受土地、劳动力等因素制约,发达国家正把部分花卉生产转向生产成本比较低、自然环境优越的发展中国家。日本的国内盆花生产量1998年为3.46亿盆,1999年为2.2亿盆,呈下降趋势。仙客来在日本市场售价每盆达800-1000元人民币,与我国市场平均售价30元左右差价悬殊,盆花出口贸易前景可观。 国内市场:目前,全国盆花产量达11亿盆,产值63亿元,约占花卉业总产值的35%。我省的年产量为3700万盆,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36 %。北京市场每年盆花需求量约2400万盆,其中自产1000万盆,主要能满足"五一"、"十一"等主要节日和重大活动的摆放,其他部分只能依靠进口和外地做补充。我省仙客来在`99昆明世博会获奖数占该类奖牌总数的75%,产生极大轰动效应。目前国内优质仙客来的市场容量约300多万盆,而我省仅能提供60-70万盆。因此,发展以仙客来为主的盆花生产,前景十分看好。 3.观赏苗木 随着我国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加快,用于城市绿化美化的观赏苗木的需求量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了解,1999年我省城镇仅公共绿地面积就增加了30万亩,到"十五"末,石家庄市人均绿地面积将由现在的5.4平方米增长到8平方米,增长67%左右;北京市人均绿地面积也将由现在的8.5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而且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还将实施四环路、五环路绿化工程及城市绿化带建设工程,对观赏苗木的需求量都非常巨大。预计今后我省各类观赏苗木年需求量将达到3亿株,京津市场各类观赏苗木年需求量将达到2亿株,并且每年还将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由于观赏苗木具有区域性适宜的特殊性,因此国际间大宗苗木交易相对较少,多数是以引进品种在当地发展为主。国内观赏苗木生产对我省影响较大的省主要是江苏省和河南省,江苏省现有苗木面积12万亩,年出圃各类苗木2.7亿株;河南有苗木面积20万亩,年出圃各类苗木近5亿株。 目前,我省现有观赏苗木生产面积6万亩,年出圃各类苗木1.3亿株。我省观赏苗木市场主要是本省和京津地区,其中,在我省市场约占有70%左右的份额,在京津市场占有50%左右的份额,市场空间很大,发展优势显著。 4.草坪 草坪在城市绿化美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草坪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草坪发展较快,目前北京市草坪面积已达到4900万平方米。但是,总体上讲我国草坪及相关产业还比较落后。从草坪种植上来看,城市绿化草坪80%以上是通过直接播种而建成的。生产草坪草需要占用较多的耕地,对耕地的耕作层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且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加之运输和铺设以及购买草坪草费用与播种相比高出3倍以上。因此,播种仍是今后建立草坪最为有效的途径。从草坪种子来看,我国城市绿化用草坪种子80%为国外进口,我国仅能生产极少量草种。据统计,1999年我国草坪种子进口超过600万美元,而草坪种子出口不到100万美元。草坪种子主要从加拿大、美国、丹麦等少数国家进口,类型多为冷季型草坪种子。我国草坪种子出口主要是中华结缕草,主要产区为山东。目前,我省草坪草生产面积已达1万多亩,成为北方最大的草坪草生产基地,但是草坪种子生产量极少,生产草坪草的种子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因此,今后草坪草的市场容量较小。 综上所述,我省发展花卉的优势可分为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先天优势主要有:一是劳动力成本较低。二是土地资源丰富,地貌类型齐全。三是自然条件优越,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冷凉小气候环境等条件,可有效减少能源及设施投入。四是花卉资源丰富。仅野生花卉就有近千种,这些花卉资源很多是独具特色的,是培育特色花卉的宝贵财富。五是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我省地处京津周围,京津两大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很大,生产就近供应,这是其它省份所不具备的优势。后天优势主要有:一是我省各级政府对发展花卉业非常重视,省政府提出要把花卉业办成一项大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我省花卉栽培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群众积累了一定的花卉栽培经验和管理技术。三是加入WTO后,北京作为全国经济贸易中心,将有利于我省花卉新品种引进和干花、盆花等花卉产品出口。四是花卉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群众发展花卉积极性高涨。 三、"十五"期间我省花卉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省花卉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活环境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合理布局,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真正把花卉业办成一项高效致富产业,实现花卉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 (二) 发展目标 根据我省花卉业生产基础及今后花卉市场需求预测,确定"十五"期间及到2010年全省花卉发展的目标是:到"十五"末,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实现年产值22亿元,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到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年产值30亿元,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三)发展格局 1.以发展观赏苗木生产为主体。在注重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观赏苗木生产。要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提高苗木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加大苗木出圃量。要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观赏价值高、社会需求量大的常绿和彩叶品种,向多品种、多规格、多层次的方向发展。结合西部大开发,积极发展耐旱、耐寒、耐瘠薄的苗木品种。立足本省需求,开拓京津市场,辐射"三北"地区。 2.大力发展盆花生产。环绕各中心城市,以发展设施栽培为切入点,以更新品种、更新栽培技术为突破口,广泛开展盆花轻基质栽培、目标花期控制栽培,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盆花生产,扩大高档盆花的生产数量,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京津市场和本省需求。 3.稳步发展鲜切花生产。充分利用地热资源,筛选适合我省栽培的品种,提高栽培水平和质量。面向京津市场和本地市场,稳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重点发展以月季、百合、非洲菊等为主的市场容量大、不耐长途运输的品种。同时,利用毗邻北京的优势积极发展出口鲜切花生产,开拓日本、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市场。 4.适度发展草坪生产。以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加大草坪种子和无土草毯的发展比重,控制现有草坪草生产面积,实现草坪业的可持续发展。 5.加大花卉种苗、种子的生产,加快野生花卉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实现野生花卉由资源型向栽培型的转化。加快干花、药用花卉、食用花卉及工业用花卉等发展步伐,扩大出口渠道,增加出口种类和数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花、鸟、鱼、虫、草、根雕、赏石全面发展,并加快花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工作重点 "十五"期间我省花卉业工作重点是:完善"五大花卉产区",实施"1128"工程。 完善"五大花卉产区"。即本着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重点抓好环京津、环省会、冀东、冀南、张承五个规模化花卉生产区域的基地建设。环京津重点在涿州、三河、固安等地发展高档盆花、鲜切花、观赏苗木等生产;环省会重点在石家庄市郊区、栾城、高邑县、定州和深州市发展盆花、草皮、观赏苗木等生产;冀东以服务旅游业和面向东北市场为重点发展花坛用花和观叶植物等生产;冀南以馆陶为中心,向周边辐射重点发展观赏苗木生产;张承主要利用其夏季冷凉气候重点发展错季花卉生产和优良种球的繁育。当前重点抓好"两环"(环京、环省会)地区花卉基地建设。 实施"1128"工程。即建设"一场"----北方最大花卉交易批发市场,以西三教花卉市场为中心实施三期工程,使其营业面积扩大到5万平方米,并完善各种配套设施;扩大"一盆"-----优质仙客来盆花生产规模,到2003年实现年产优质仙客来盆花300万盆,2005年达到500万盆;增加"两苗"----高档常绿苗木和彩叶花灌木的比重;壮大"八大基地"----石家庄郊区仙客来盆花生产基地、安次区盆花生产基地、省林科院花卉良繁基地、三河观赏苗木生产基地、涿州观赏苗木生产基地、固安鲜切花生产基地、栾城草坪生产基地和围场干花生产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 完善组织领导体系 加快花卉产业的发展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建设高效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对花卉业的领导,认真研究制定花卉发展规划和计划,出台有关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花卉生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花卉业的宏观调控和信息引导,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加快花卉业发展步伐。要建立健全市级和重点县花卉生产管理机构和行业组织。把发展花卉生产列入重点市县领导考核目标,实行目标管理。 (二)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花卉业是一项高科技产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花,才能提高我省花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十五"期间,要以省林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建立健全花卉引育繁推技术体系,重点推广五大生产技术: 1.品种更新技术。坚持"引种为主、选育结合",加快品种更新步伐。"十五"期间,引进观赏价值高的常绿和彩叶观赏苗木品种50个,耐低温、抗病毒、品相好、花期长的盆花和切花品种50个;选育抗热、抗病仙客来和大丽花品种10个;开发驯化野生花卉品种2-3个。 2.节能日光温室和高效设施栽培技术。建设花卉高科技示范园区5个,推广适合华北地区环境条件的"冀优Ⅱ"型温室和无土栽培技术,开发研制新型栽培基质,并加快推广应用步伐;推广滴灌、渗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 4.花卉产后处理技术。通过进行产品分级、储藏、运输、包装、保鲜等产后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5.花期调控技术。通过品种选择、环境控制、理化处理和栽培措施等技术的实施,实现部分产品周年供应。 此外,在提高花卉产品科技含量的前提下,要积极培植开发花卉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在继续巩固仙客来、火鹤等名牌产品,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基础上,积极培育开发张家口大丽花、石家庄火鹤、涿州蝴蝶兰、承德干花等新的名牌产品。 (三)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花卉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省级依托河北农业大学、省林校等单位,形成全日制与短期培训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河北花卉业发展培养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同时,要充分利用京津科技人才优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合作研究、合作开发等形式,提高我省花卉科技人员素质。市级要充分发挥各级花卉协会的作用,采取短期培训和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帮助花农掌握各种实用的生产栽培技术,解决花卉生产企业和花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搞好综合技术服务。"十五"期间,力争培养花卉专业人才和培训经纪人、技术骨干等10000人。 (四)完善花卉流通体系 "十五"期间,"五大花卉产区"都要建立产地交易市场;各中心城市要建立1-2个具有相应规模的花卉批发市场。同时还要建立一定数量、分布合理的花卉零销店,"十五"末全省花卉零销店达到1000家。积极扶持培植各级花卉中介组织,壮大营销队伍,发展区域性和专业性花农协会,到"十五"末,发展各类中介合作组织100个。完善花卉信息网络建设,在搞好省级花卉网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家及各市和龙头企业联网,积极发展网上交易。 (五)强化政策保障体系 1.制定出台《河北省花卉业管理办法》,使花卉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 2.坚持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导向,以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资金投入为补充的筹资原则,多元化、分层次增加花卉业投入。"十五"期间建议省财政投入资金2740万元,主要用于科技攻关、新品种引进、人才培养及良繁体系、技术推广、龙头企业建设等(见附表2)。各市及重点县财政也要拿出相应的资金扶植花卉生产。 3.建议各地根据实际对发展花卉业实行"三优先一减免"政策,即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优先满足花卉生产用好地;优先签定花卉用地承包合同,做到30年不变;在农业贷款中优先放宽花卉生产经营贷款; 从事花卉种植的土地3-5年内免征农林特产税。 4.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经营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机制,兴办花卉生产、加工、出口企业。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10 16:56 , Processed in 0.0678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