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金石榴、金榭榴、埔笔仔、九螺仔花 拉丁名: Melastoma candidum 产于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等地。 野生于山坡湿地及疏树林一。萌发力强。喜酸性土壤,为酸性指示植物。耐瘠薄。 形态特征: 高1~5米。茎密被紧贴鳞片状粗毛。叶对生,阔卵形,长5~14厘米,宽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狭心形,主脉5~7条,上面密被紧贴的粗毛,下面密被长柔毛;叶柄长1~2厘米,紫色,被粗毛。花大而美丽,紫红色,通常3朵聚生于枝梢,有时单生或5朵聚生;苞片卵形至披针形,短于萼管或与萼等长;萼密被披针形、紧贴的鳞片状粗毛,裂片披针形与萼管等长;花瓣5;雄蕊10,花丝淡黄色,其中5枚具有紫色的药及延长的药隔,其他5枚花药黄色,线形,药隔不延长;雌蕊1,子房下部与萼管合生,上部密被柔毛,5室,胚珠多数,中轴胎座,花柱紫红色,柱头头状。蒴果多少肉质,长圆形,壶状,长1厘米许,外被贴伏的鳞片状租毛,不规则开裂。种子多数,黑色。花期7月。果期10月。 应用: 野牡丹是美丽的观花植物,可孤植或丛布置园林。 植株还可用做药材。 品味花卉: 有人说牡丹是花中之王,那麽野牡丹应该就是野花之王了,其实,野牡丹科的花,并不会有王者的霸气,相反的,在鲜艳之中带点柔弱的粉红花朵,而又不失本身的野性,才是野牡丹科的原始面貌。 它的花盛开在夏季,阔叶林中稍有阳光可到的地方,有时在一千多公尺的公路旁,就可以见到它的绽放。它的花朵是成群的开放,既可以欣赏整群的景观,又可以注意单朵花的美感。
来源: 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全草。 本植物的根(野牡丹根)、果实(野牡丹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 酸涩,凉。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酸,微温。" ②《陆川本草》:"寒,涩微酸。"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酸涩,无毒。" 功用主治: 活血消肿,清热解毒。治跌打损伤,痈肿疔毒,乳汁不行。 ①《福建民间草药》:"除热解毒,逐湿祛风。治痈肿疔毒,跌打损伤。" ②《陆川本草》:"叶,治刀伤,止血。" ③《四川中药志》:"行气,活血,清热。治月瘕病,癥瘕吐血,跌打损伤及肠痈。" ④《中国药植图鉴》:"治血丝虫病。"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选方: ①治跌打损伤:野牡丹一两,金樱子根五钱,和猪瘦肉酌加红酒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膝盖肿痛:野牡丹八钱,忍冬藤三钱,水煎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痈肿:鲜野牡丹叶一至二两,水煎服,渣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④治耳痈:野牡丹一两,猪耳一个,水煎服。 ⑤治蛇头疔:野牡丹六钱,和猪肉炖服。 ⑥治乳汁不通:野牡丹一两,猪瘦肉四两,酌加酒水炖服。(④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月瘕病,经期发肿:夻口巴、八月瓜根、无娘藤、何首乌、臭草根、打碗子根,炖肉服。(《四川中药志》) ⑧解木薯中毒:野牡丹叶或根二至三两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5 01:09 , Processed in 0.0686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