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2|回复: 0

难忘80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4 21: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01是气象站在辛格尔北的专业序列编号。戈壁滩里地名标注空白很多,方圆几百里没有地名坐标,在哪儿到哪儿很让人犯糊涂,人们就把连队或者像801的这些编号用在地名或者方位指向上,801就坐落在北山和辛格尔之间,那里是一片试验区域。 <BR>  在马兰接受了半年多的军事和气象专业训练,就和战友们一起被分到了散布在大漠深处的连队,这时刚刚过了中秋,总站派来了汽车,把我们往801送,一同进去的还有半车给养和两只刚满月的小猪仔。 <BR>  汽车过了榆树沟,周边的景色就变了摸样,虽然在南疆大部分是戈壁或沙漠,但原来生活的马兰毕竟是一片绿洲,还能嗅到草木的气息,一旦过了榆树沟,看到的是戈壁漠漠,闻到的是干燥气息,以至于后来再回马兰,只要闻到了草木的鲜味,闭着眼睛也知道,到榆树沟了,前面就是马兰。 <BR>  虽然公历还没有进入十月,但在新疆,已经有了初冬的满天飞絮,飘飘落下,沾到身上就会化掉。这里的相对湿度很低,夏天干热,冬天干冷,老兵们说,在这里要过的第一关就是两头见红,先流鼻血后得痔疮,很少有人幸免。所以,连队每月给每人发两包卫生纸,相当于女兵待遇。 <BR>  气象站处于一片相对平坦的低洼地,营房、观测场一应俱全。但宿舍和工作间就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大部分还是帐篷,那种用毛毡制作的棉帐篷。没住帐篷之前,觉得军绿色的帐篷是一种很浪漫的起居环境,实际上,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帐篷里就是冰窖;夏天四五十度的高温,帐篷里就是蒸笼。所以,像气象站这类长期驻守的单位,地窝子或草房子就是最好的营房,但那时连队刚从空爆场区转场到这里,只搭建了两间草房子,一间做伙房,一间做地面观测组的宿舍。地面组晚间要值班,白天要补觉,算是特殊照顾。 <BR>  刚进入连队,就遇上了第一次竖井核试验,参试单位,保障部队分布在井口四周,忙忙碌碌的,是场区最热闹的时节。但那时连队人手紧张,领导要求我们这批进连队的新战士在“零前”放单班,扳扳指头一算,也就十几天时间,不敢懈怠,好在有在训练队结业第三名的成绩,提前就单独值班了。 <BR>  地面观测组是气象站最基础的数据收集部门,观天象、测风向,记录温度湿度,为上级预报部门提供原始实况资料。那时气象科技还不是太发达,预报还是以地面观测数据为主,辅助于一些探空资料。那时我们还没有气象卫星,只能接收发达国家的一些卫星云图,但那时正处于冷战时期,外交和苏联交恶,他们的气象卫星到达我国上空,就关闭了数据传输,好在欧洲和美国的卫星数据还能收到,但对于我们的场区预报只起辅助作用,更多的是要我们连续不间断地对场区进行气象观测。 <BR>  到了十月的十号,指挥部确定了“零时”时间,并下达了“零前”“零后”的各项工作计划。气象站在井口有一个观测哨,要在“零前”四小时撤回站本部,但准备工作提前两天就开始做了。首先是清理环境。在井口进行安装、调试、回填的单位都是临时进场施工的,临时搭建的设施在撤出前都要清理干净,试验过后的区域就会设置为永久沾染区,清场就是必须作的工作,当然,也包括人们“方便”后的有机化合物。当时,连队在场区外有两个蔬菜生产班,那时化肥还不普及,方便物就是最好的肥料,连队派出一个老兵和我去拉肥,一辆解放大厢板,在黑夜里向井口驶去。 <BR>  通向井口的路是沿着起伏的戈壁辗压出来的,晃晃悠悠地拐过几个低丘,就是灯火辉煌的回填现场。经过第一道岗哨,观测哨离井口还有几十米,我们就不让再前行了,下车寻找我们的猎物。 <BR>  戈壁滩的厕所都是旱厕所,搭建也很简单。找一块低洼沙土地,挖出一条一米多深的沟槽,上面担上木板,四周芦席一围,厕所就建好了。一般情况下,场区里只有男性的方便场所,若有文工团来慰问演出什么的,女厕所都是临时搭建的,工兵们一上午能搭建好几个。方便完后,用专门配置的铁锨铲些沙子覆盖上,半天就风干了。既卫生又没味。等有出场区的汽车,拉到外面就是上等好肥料。 <BR>  执行最后安装、回填的单位都忙碌着,井口外围各单位的营地被我们悄悄地扫荡了一遍,不敢太声张,像从内地去的参试单位不会干涉我们为他们清理现场,但基地本身的部队他们还要留着自己用,不是有句老话吗,肥水不流外人田。就像高家林第一次到城里淘厕所那样,悄悄地进去,偷偷地干活。 <BR>  外围的打扫干净,靠近井口的还有几个单位没有光顾,哨兵在第二道警戒线把我们挡住了。在平日里,气象站的人进出井口附近哨兵还是挺通融的,但这天,已经进入了“零前”,四十八小时,现场加强了警戒,好说歹说也没有混进去,想看看那东西是啥摸样的愿望也没实现,老兵说,别说你了,我在部队待了好几年了,实物也没瞅上过一眼,再说,地下核试验,现在还能让你看见?好好干你的活吧。 <BR>  当“零时”的时候,正轮上我当班,上午九时的起爆,大家早早地就起了床,毕竟是在部队的一件大事,有事没事的聚集在值班室里,当班的忙着观测、发报,不当班的也进进出出看能不能帮上把手,施工和参试部队都集中到了北边的高地上,汽车就停在身边,万一出了事故好撤场。试验吗,还得预防万一。八点五十分后开始报分钟,最后倒计时十秒,大地颤动了一下,隔了有几秒钟,就听到一声巨响,试验成功,观测场上响起了鼓掌声。喇叭里通过有线电话,传来了北京首长代表华国锋主席向我们的祝贺。地下核试验就是缺少大气核试验的那种气势,起爆成功,大地归于平静,全国人民每人拿出一块钱,我们只听到了一个响声,剩下的就是专家们去取样、测算、分析了。 <BR><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5-22 19:44 , Processed in 0.0777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