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漪

[编撰类原创] 广群芳品——菊 谨以此答谢芳草前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作品

宋·苏轼·红菊
黄花九月傲清霜,
百草满园无此香。
红紫无端盗名字,
试寻本草细商量。

宋·史铸·咏翻集句
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
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 重阳错把配萸枝。
开迟愈见凌霜操, 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 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 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 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 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 不是春光外菊花。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 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宋·史铸·咏翻集句
东篱黄菊为谁香, 不学群葩附艳阳。
直待索秋霜色裹, 自甘孤处作孤芳。

宋·韩椅·和崔象之紫菊
紫菊披风散晚霞, 年年霜晚赏奇葩。
嘉名自合开仙府, 丽色何妨夺锦纱。


冬景·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菊绿时。

  宋·王安石·残菊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

宋·魏野·咏菊
荣虽同雨露,晚不怨乾坤。
五色中偏贵,千花后独尊。
馨非惭黍稷,采合胜蘋蘩。
蛱蝶寒犹至,鹪鹩静亦存。
味堪资玉铉,光欲夺金樽。
带雾丛犹密,经霜艳更繁。
砌虫亲有路,梁燕识无门。
薜荔宜求友,茱萸好结婚。
栽培劳婢仆,服食教儿孙。
易把方先哲,难为继后昆。
败莎承亚朵,落叶拥纤根。
虽异皇家瑞,宁孤白帝恩。
延龄仙诀著,应候礼经言。
不与群芳竞,还如我避喧。

宋·欧阳修·希真堂东手种菊花十月始开
当春种花唯恐迟,我独种菊君勿诮。
春枝满园烂张锦,风雨须臾落颠倒。
看多易厌情不专,斗紫夸红随俗好。
豁然高秋天地肃,百物衰零谁暇吊。
君看金蕊正芬敷,晓日浮霜相照耀。
煌煌正色秀可餐,蔼蔼清香寒愈峭。
高人避喧守幽独,淑女静容修窈窕。
方当摇落看转佳,慰我寂寥何以报。
时携一樽相就饮,如得贫交论久要。
我从多难壮心衰,迹与世人殊静躁。
种花勿种儿女花,老大安能逐年少。

宋·王十朋·十月望日买菊一株颇佳
秋去菊方好,天寒花自香。
深怀傲霜意,那肯媚重阳。

宋·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陆游
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
名纪先秦书,功标列仙方。
纷纷零落中,见此树枝黄。
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 

宋·张孝样·鹧鸪天·桃花菊
一种浓华别样妆,
留连春色到秋光。
能将天上千年艳,
翻作人间九月黄。
凝薄雾,
傲繁霜,
东篱恰似武陵乡。
有时醉眼偷相顾,
错认陶潜作阮郎。
宋·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宋·刘克庄·菊
羞与春花艳冶同,
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比,
随分篱边要几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作品

宋·张南轩·菊赋
  喻子有园一亩,畦菊百本,日游其间,乃为之赋。其辞曰:西风兮东篱,金英兮紫枝。著嘉名兮既远,岂众卉兮等夷。标黄华兮《月令》,寓落英兮楚辞。生高岗兮烛隰原,吟鲍照兮赋潘尼。互松兮偕杞,径渊明兮宅天随。秋日兮凄凄,秋露兮离离。万木槁兮既下,一雁鸣兮初飞。送孟嘉兮帽落,逆王弘兮白衣。其操兮箕山之法,其韵兮竹林之绝。冽兮御寇之御风,栗兮马曹之泛雪。临清流兮子陵之居濑,含夕霏兮真长之望月。孤丛兮特秀,幽香兮微透。紫蝶兮黄蜂,凛既寒兮犹凑。聘芙蓉以为妃兮,命秋兰以为友。官槐敛迹以宵逝兮,岩桂容沮而色黝。揖江梅以先发兮,曰子之茂兮,其庸可后。邀黄葵以旅处兮,曰珠玉其在侧,予岂不知予之陋。一束既多兮,魏帝之赐,少者百年兮,甘谷之寿。枝叶老硬兮,饱余腹于五月;葩华丰好兮,悦余目于重九。岁植百本,日绕百匝兮,聊临风而三嗅。

    宋·广信邢良孠·黄华传
      黄华字季香,世家雍州,隐于山泽间。生男曰周盈,曰延年,女曰节女。皆为神农氏之学,岁久苗裔散处天下,有黄氏、白氏、金钱氏、金楼氏,凡七十余族,而黄氏最显。华少时取青,晚节取紫。初为内黄令,(《丸域志》:北京大名府有内黄县。)尝开卷读《易》,至“黄中通理”,粲然笑曰:“美在其中,畅于四支矣。”至荣满而归,南游楚,屈大夫方与江篱、杜蘅及公子兰作《离骚》之辞,得华,喜同臭味,把玩不歝。楚人歌之曰:“有美屈平兮,洵洁且清兮。咀华之英兮,挹我谓我馨兮。”吕不韦著《春秋》,闻华名氏,援笔特书。然华静介自立,不能媚俗好。至魏文帝时,尝征华入见,神采英发,帝喜,语钟繇曰:“黄华函乾坤之淳和,体芬芳之淑气,宜侍宴金华殿。”人亦未甚爱也。
  晋陶渊明旷达有高尚之气,然且见华,俯加采纳,曰:“吾不肯折腰对督邮,今为吾子折腰,与语有味。”(黄菊味甘。)华曰:“吾甘心从先车游,余子苦口,(白菊味苦。)何足置齿牙间哉?”渊明乃剪茅开径,延置家园,觞咏陶写,必访华东篱下,握手至曛夕。渊明醉眠,遣客罢休,(罢,部买切。)华独露坐不去,瓶罄樽空,相对悠然。江州刺史王弘闻渊明有佳客,亟遣白衣致馈渊明贮酒满船,(船谓酒  。)命华拍浮其中以为乐。渊明有友徂徕十八公,与华齐名,苍髯长身,尝从大夫之后,下有泽,有酝藉,(膏谓松脂,可以酿酒。)能制中山醇醪。(《酒经》曰:醪,汁滓浊酒也。东坡《松醪赋》云:“制中山之松醪。”愚按,中山在西京以北定州之地,东坡帅定武日尝饮此酒作赋。)华讥其非圣人之清,十八公曰:“我自用我家法,卿自用卿家法。”(二句出《世说》子嵩云。)或问其所以同,华曰:“陶先生自拔于流俗,十八公不雕于岁寒,华虽当青女降霜亦不变色。”(《淮南子》:”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芙女主霜雪。芙,乙骄切。愚览《渔隐丛话》与高续古《纬略》,并引作“青腰玉女”。)是则同时人目为三杰。
  华既经渊明称赏,名声表表。每遇良辰,宾朋登高开宴,华至,天资中正,非桅貌蜡言,(桅貌蜡言出《柳文·鞭价》说。)黄衣黄案,意象闲雅,清风徐来,德馨袭人。至其晚节,不与草木俱腐,群英扫地,华独固蒂岿存,曰:“予自上世以来,晓轻身明目之术,书名方册,世以为仙。且其所居有潭水,饮之能制颓龄。’于华可知矣。子孙枝分,做服冰霜,挺有风烈,与黄橙陆吉同时,(东坡有《黄甘陆言传》。)以为一年好处,人到于今称之。
  赞曰:有  黄华,渊乎似道。朱紫竞时,惟华独也正;群英牢落,惟华独也在。(《庄子·德充符》,“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又遇骚人达土著语品题,名誉始益光大,虽今古常见而风采常新。扬子云曰:“无仲尼,则西山之饿夫与东国之绌臣恶乎闻。”非躗言也。(《左》哀二十四年:“是躗言也。”户快切,谓过谬之言。)夫遇与不遇,人物之显晦系焉。予于黄华亦有感于斯云。
  
  
   宋·建阳马揖·蘜先生传     
      先生名辅字华,其先为甘氏,祖曰节。华性神农著《本草》,书成,帝用嘉之,乃命竹史差次其功,封以沃土,位在上品之上。既而归隐于南阳潭之山谷,世济其美,人多寿考。黄帝嗣兴,有土德之瑞,色尚黄,数用九,帝曰:“尔世有大功于民,就锡汝以南阳之土,赐姓黄氏,世世相承。”以九月九受封之日为先生寿,名日嘉节。先生明德惟馨,操履贞介,耻与庶类竞逐繁华,雅志清高,务坚晚节,虽青女横陈而正色不变。王公贵人慕其风味,争相迎致,然气类不相合,则虽强留纳交,而先生终不屑意。惟田园守拙之士,岩谷隐逸之人,事之惟谨,即与倾盖定盟,杯酒不相舍。先生虽潜德不耀,然《吕今》之正四时,成周王后服饰之用,先生与有力焉。所知己者,楚有灵均,晋有渊明,本朝有韩稚圭,皆与结好为干生欢。近时番禺崔公宁辞相印不拜,自号菊坡,而甘心相与徜徉于其所,其见贵重于世如此。若昔陶隐居、陆天随诸子,升堂矣而未入于室也。每岁九日,上自宫掖,下至闾巷,各称丰俭为先生寿。白衣送酒,汉宫开酿,太宫赐糕,或献茱囊,或荐蓬饵,或烹桑苎之茶,皆为先生之侣也。且贵为天子如唐德宗,亦作为歌诗以庆之。至于醉卧篱东、反栽篱西,此又各随所寓而称寿者也。其本支百世,子孙千亿,散而之四方者不知其几,若夫族类大略,则有范成大诸家之谱在,兹不复录。    太史公曰:先王肇分茅土,皆仿其方之色。蘜自启国南阳之后,居湘漓、彭泽者二千祀,不易黄姓。自余散处四方者,考其氏而知其方,若白氏、红氏,则著于西南。或言朔庭有墨子,(墨者又众色之后,此近世方有。)然未尝与中国盟会,故名不显。其在青社者,有苍、蓝二氏,生亦不蕃。要之南阳实在中土,而黄氏又居方之正,得数之中,其后宜莫与京。白受采土生金,又当金天御宇之时,宜白之盛亚于黄。彼朱者子信美矣,而有富贵秾艳之态,不类山林有道者气象,君子尚论,盖谨考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杂谈  
   
  菊花原产我国黄河流域,中国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分布有较多的野生菊花,陕西秦岭和河南伏牛山至尽仍有大量野菊。栽培菊花在我国已经有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礼记·月令篇》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汉代,已有家栽菊花,晋代把菊花广置于庭院中。唐代中期出现了白菊,不过还比较珍贵,一般人是无缘一的。令狐楚家中有白菊,刘一再见诸吟咏:“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花的洁白有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花的娇贵使得“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白居易回忆经历的杭州、洛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晚年见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时,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中唐时白菊还是如此珍,到晚唐李商隐笔下,便是“霜天白菊绕阶墀”了。唐代菊花已培育出黄、紫、白三色,并传播到国外。宋代养菊出现了飞跃,从地栽发展到整形盆栽,选择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品种,特别是出现了《菊谱》、《百集菊谱》等写菊专著。据宋史铸的《百菊集谱》载,宋代菊花名品已达163种之多。元明两代菊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技术也得到代进一步提高,至清代菊花品种已发展到233种之多。现在菊花品种更是繁多,中国目前的菊花品种已经超过3000多个。
东晋时菊花由朝鲜传入日本,后作为日本国花。日本栽培的菊花已成为四季常开,品种繁多的花卉。17世纪末叶,荷兰 人来我国经商,将菊花带回欧洲。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商人又从我国集许多优良品种,引种到了法国。十九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均,将我国和日本优良菊种进行杂交,在英国广泛传播。后来又从英国传入美洲。现在菊花已遍布全球,成为了全世界人民所喜爱的奇芭异卉。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九日为何要登高饮菊花酒?这风俗已经流行近两千年了。
梁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篱畔菊丛中摘花盈把而坐,怅望久之。见白衣人至,乃江州太守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昭明太子撰传作“满手把菊”)
  《唐书》:李适为学士,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
  唐韦表微授监察御史里行,不乐,曰“爵禄擘滋味也,人皆欲之。吾年五十,拭镜剪白,胃游少年间,取一班级,不见其味也。将为松菊主人,不愧陶渊明”云。
  唐韦绶德宗时为翰林学士,以心疾还第。九月九日帝作《黄菊歌》,顾左右曰:“安可不示韦绶?”即遣使持往,绶遽奉和附进。
  《列仙传》:文宾取妪,数十年辄弃之。后妪老,年九十余,续见宾年更壮,拜泣。至正月朝会乡亭西社中,宾教令服菊花、地肤、桑上寄主、松子以益气,妪办更壮,复百余岁。
  《神仙传》:康风子服菊花柏实,乃得仙。
  《名山记》:道士朱孺子,吴末入玉笥山,服菊花乘云升天。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注:“记时候也。”
  《周礼》王后六服中有鞠衣。注:“黄衣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礼记》:“季春,天子荐鞠衣于先帝。”注:“鞠衣,黄桑之服。”陆德明《礼记》释文:“鞠衣,居六切,如菊华也。又去六切,如鞠尘。”
  《尔雅》:“鞠治蘠”注:吟之秋华菊。”
  《山海经·中山经》云: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草多菊。
  陆农师《神雅》云:鞠草有华,至此而穷焉,故谓之鞠。一曰鞠如聚金,鞠而不落,故名鞠。
  《本草》云:菊花一名节华,一名日精,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愚斋云:谓采后阴干,取成日合药,故名之。)
  应劭《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考之《本草》,菊花轻身益气故也。司空王畅、大尉刘宽、太尉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饮食。诸公多患风眩,皆得愈。
  《抱朴子·仙药篇》云: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历世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天年人,得此菊力也。
  《荆州记》:郦县菊水,太尉胡广久患风羸弱,汲此水后疾遂瘳,年近百岁,非唯天寿,亦菊延之。此菊甘美,广后收菊播之京师,处处传植。
  东汉《胡广传》注引盛弘之《荆州记》曰:菊水出穰县,芳菊被涯,水极甘香。谷中皆饮此水,上寿百二十,如七八十者犹以为夭。太尉胡广所患风疾,休沐南归,恒饮此水,后疾遂瘳,年八十二薨。(愚斋云:按《九域志》,邓州南阳郡有穰县,不该郦县。按《广韵》郦县在南阳。)
  《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密封置室中,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
  《宝续记》云:宣帝,异国贡紫菊,一茎蔓延数亩,味甘,食者至死不饥渴。
  《风土记》:日精、治蘠,皆菊之花茎别名也。生依水边,其花煌煌,霜降之节。唯此草盛茂。九月律中无射,俗尚九日而用,候时之草也。
  《仙书》: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尔。
  唐冯贽《云仙散录》引《蛮瓯志》云:白乐天方入关,刘禹锡正病酒,禹锡乃馈菊苗,齑芦菔鮓,换取乐夭六班茶二囊以醒酒。
  《牧竖闲谈》云:“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菜,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人多采野菊供药肆。”颇有大误。真菊延龄,野菊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杂谈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九都下赏菊:菊有数种,有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铃菊,粉红色曰桃红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曰金铃菊,纯白而大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陈钦甫《提要录》:东坡云:岭南气候不常,菊花开时即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十月初吉菊始开,乃与客作《重九因次韵渊明九月九日诗》云:“今日我重九,谁谓秋冬交。黄花与我期,草中实后凋。香余白露干,色映青松高。”苕溪渔隐曰:“江浙间每岁重阳,往往菊亦未开,不独岭南为然。盖菊性耿介,须待草木黄落方于霜中独秀。”
  东坡《仇池笔记》云:菊,黄中之色,香味和正,花、叶、根、实皆长生药也。北方随秋早晚,大略至菊有黄花乃开,岭南冬至乃盛,地暖百卉造作(造一作迭)无时,而菊独后开。考其理,菊性介烈,不与百卉并盛衰,须霜降乃发,岭南常以冬至微霜也。仙姿高洁如此,宜其通仙灵也。
  东坡《记菊帖》云:岭南地暖而菊独后开,考其理,菊性介烈,须霜降乃发,而岭海常以冬至微霜故也。吾以十一月望与客泛菊,作重九书,此为记。
  东坡赠朱逊之诗序云:元祐六年九月,与朱逊之会议于颍。或言洛人善接花,岁出新枝,而菊品尤多。逊之曰。“菊当以黄为正,余可鄙也。”
  沈《谱》云:如周濂溪,则以菊为花之隐逸者称之。
  沈《谱》云:旧日东平府有溪堂,为郡人游赏之地。溪流石崖间,至秋州人泛舟溪中,采石崖之菊以饮,每岁必得一二种新异之花。
  《九域志》:邓州(南阳郡)土贡:白菊三十斤。
  《木草图经》有衡州菊花、邓州菊花。
  《越州图经》:菊山在萧山县西三里,山多甘菊。
   《玉函方》云: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名曰长生。长生者,根茎是也。四味并阴干百日,取等分以成日合,捣千枚为末,酒调下一钱匕,以蜜丸如桐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泽,服之一年,发白变黑,服之二年,齿落再生,服之三年,八十岁老人变为童儿,神效。(以上并见《大观本草》。)
  《抱朴子》刘生丹法:用白菊汁、莲花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
  《千金方》: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头,大能去头风,明眼目。(附:陈钦甫《九日》诗云:“菊枕堪明眼,茱囊可辟邪。”)
  《千金方》:九月九日菊花末,临饮服方寸匕,主饮酒令人不醉。
  《圣惠方》云:治头风,用九月九日菊花暴干,取家糯米一斗蒸熟,用五两菊花末,如常酝法,多用细面曲,酒熟即压之去滓,每暖一小盏服之。(附:郭元振《秋歌》云:“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与子结绸缪,丹心此何有。”)
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晋罗含,字君章,耒阳人。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唐李义山菊诗“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又云:“罗含黄菊宅,柳恽白苹门。”
  唐《辇下岁时记》:“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又云:“九日黄花插满头。”司马文正公《九日赠梅圣俞瑟姬歌》云:“不肯那钱买珠翠,任教堆插阶前菊。”
  《西清诗话》:嘉祐中,欧阳公见王荆公诗“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看。”(后人以韵协之,改看作吟。)荆公闻之怒曰:“是定不知楚词‘夕餐秋菊之落英’,欧阳九不学之过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杂谈

宋史铸百菊集谱有云:乐庵先生李侍御衡《语录》云,韩魏公尝言,保初节易,保晚节难。在北门,九日燕诸曹,有诗:“莫羞老圃秋容淡,(魏公《言行录》作不羞。)要看闲花晚节香。(《言行录》作且看寒花。)”先生深敬此语,尝大书于壁,以为晚节之规。
  沈《谱》云:徐仲车最好菊,即西篱下多种之,花至冬月犹有存者,名曰晚菊。公常自比陶渊明,种菊之所虽东西相反,论其所以乐则无以异也。有菊诗云:“杨妃只有黄裙在,且问风霜留得无。”所谓杨妃裙者,盖菊名也。
 《杜阳杂编》: “唐穆宗时,禁中花开,夜有蛱蝶数万飞集花间,宫人以罗巾扑之,无有获者。上令张网空中,得数百,迟明视之,皆库中金玉钱也。”
  陆放翁因山园草间菊数枝开,席地独酌,有诗云:“屋东菊畦蔓草荒,瘦枝出草三尺长。碎金狼籍不堪摘,扫地为渠持一觞。日斜大醉叫堕帻,野花村酒何曾择。君不见诗人跌宕例如此,苍耳林中留太白。”于此可见放翁爱菊之意。
  宋史铸百菊集谱有云:陶渊明《和郭主簿》诗:“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愚爱“霜下杰”三字最佳。东坡《和子由所居》诗:“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今观百注坡诗中阙而不注,何诸公不省渊明诗邪?苕溪渔隐曰:先君《题泗上秋香亭》诗:“骚人足奇思,香草比君子。况此霜下杰,清芬绝兰茝。”自渊明妙语一出,世皆师承用之,可谓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宋史铸百菊集谱有云:崇观间陈子高,名克,有诗名,集中有《五月菊》,云:“黄菊有本性。霜余见幽茂。名缁喻般若,太史道占候。”云云。僧雪庵诗:“满径露传黄般若,戛檐风袅翠真如。”按,《六祖金刚经解》:“何名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也。”《传灯录》云:“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股若,不知若为?’国师日:‘《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传灯》又云:“赵州或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宋史铸百菊集谱有云:菊花古人惟以泛酒,后世又以入茶,其事皆得干名公之诗。唐释皎然有《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云:“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协茶香。”陆放翁《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诗:“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愚又尝见人或以菊花磨细,入于茶中啜之者。
  文保雍《菊谱》中有小甘菊诗:“茎细花黄叶又纤,清香浓烈味还甘。祛风偏重山泉渍,自古南阳有菊潭”愚斋云:此诗得于陈元靓《岁时广记》,今类于此,所谓保雍之谱恨来之识也。  。
  宋史铸百菊集谱有云:荆公因有“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欧公辄戏而非之,乃有“秋英不比春花落”之语。从而后人泥于此言,竟以为不落。愚窃以为未然,故辨落与不落之理,各有其说,入于“辨疑门”内。又取唐宋数家诗句凡言其落者,并列之。唐太宗《残菊》诗:“细叶雕轻翠,圆花飞碎黄。”又《秋日》诗:“菊散金风起。”赵嘏诗:“节过重阳菊委尘。”崔灏《晚菊》诗:“晓来风色清寒甚,满地繁霜更雨(去声)金。’薛莹《十日菊》诗“今朝篱下见,满地委残黄。”梅圣俞《残菊》诗:“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苏子由《戏题菊》诗:“更拟食根花落后,一依《本草》太伤渠。”彭汝砺诗:“重阳黄菊花,零落殆无有。”陆务观菊诗:“碎金狼籍不堪摘。”又云:“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
  宋史铸百菊集谱有云:紫菊之名,见于《孙真人种花法》,又见于诸谱中。此品传植既久,故唐宋诗人称述亦多。萧颖土《菊荣篇》:“紫英黄萼,照耀丹墀。”杜荀鹤诗:“雨匀紫菊丛丛色。”赵嘏诗:“紫艳半开篱菊静。”夏英公诗:“落尽西风紫菊花。”韩忠献公诗:“紫菊披香碎晓霞。”此既出于名公称述,必是佳品也。
  宋史铸百菊集谱有云:菊之开也,四季泛而有之。开于三月者日春菊,前贤有诗联云:“不许秋风常管束,竞随春卉斗芳菲。”又云:“似嫌九月清霜重,亦对三春丽日开。”(沈《谱》云春菊花小而微红者。)有开于四月者,张孝祥尝有诗。(见“诗选门”)开于五月者,陈子高尝有诗。开于六月者,符离王常尝有词。(见《芳菲集》)推开于秋季者,其品至多。开于十月者,欧阳公及王龟龄皆有诗,朱希真又有词。以诸公诗词观之,果见其所谓春菊、夏菊、秋菊、寒菊者也。虽然,此当以开于秋冬者为贵,开于夏者为次,开于春者未必是真菊也。若论其色,亦有差等,菊当以黄为尊,以白为正,以红紫为卑。(杨绘诗:“烂紫妖红色尽卑。”)渔隐亦云:菊春夏开者终非其时,有异色者亦非其正。
     菊花品种繁多,那么栽培菊花如何选择菊花品种呢?曾有人总结出选择菊花的四字诀:光、生、奇、品等四字,大意是:“光”意为花要哗然鲜艳自开至落色不色,“生”意为枝茎挺秀始终不垂,“奇” 意为花瓣色泽风采矫然出众,“品”意为标新立异的风格自有一种天然的神韵。
  菊花千姿百态的花朵,傲霜斗雪、独立寒秋、不畏严寒的性格使人倍加喜爱。历代都有赏菊活动,南宋时期每年在宫廷中举行菊花赛会,晚上点燃菊花灯。宋代民间花市就有“扎菊”,在一年一度的菊花会上,展览名菊、饮酒赏菊、写诗颂菊。
   据《本草纲目》记载:“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凸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有别,其味有甘甜之别,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    
    菊花最早的用途是记节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 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篇》均记载有:“季秋之月,菊有黄 华”。这就是说,菊花开放的时候,是秋末9月。菊花又 名“节 花”,“九华”。“节花”的意思是表示节气的花,“九华”是表示菊 花在九月开花 。
宋《全芳备祖》记载:“菊有黄华,北方用以准节 令,大略黄花开时节候不差。江南地暖 ,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犹 不然,……必待霜降草木黄落而花始开。”这就明确提出用菊 花记 节令“节候不差”。至今人们还有“霜打菊花开”的说法。   菊花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群芳谱》总结它的疗效有: “明日,治头风,安肠胃,去 白翳,除胸中烦热,四肢游气,久服 轻身延年。”至于菊花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延年益寿的 记载,自 古就有很多。《风俗通》记载: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香美。其 上有大菊落水, 从山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二十家仰饮此水,上 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岁,七十八十则谓之夭 。《荆川记》载有 “郦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悉芳菊,被崖水甚甘馨,胡广久患风 嬴,常汲 水饮后,疾遂廖,年及百岁。”解放后出版的《中国药用 植物图鉴》对菊花的药用疗效、药 用成分也有详细的记载:菊花“为清凉性发散风热药,功能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主治头痛眩晕、血压亢进,神经性头痛等。”这说明,菊花从古至 今都在作为药用对治病,强身,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 很大的作用。另外,菊花还可以酿酒,制茶作为饮料,菊苗可以作菜食 用,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宋《全芳备祖》对这方 面的记述就非常详尽和深刻,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 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
  菊花除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有很多实用价值。可以食用、茶用、药用。《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爱吃白菊花。广东人以菊花为酒宴名贵配料。南京人以菊叶做菜入汤。据说,河南开封人用菊花包饺子,其滋味清香爽口,引人食欲。现已生产的菊花食品有菊花晶、菊花糕、菊花酒等。菊花茶历史悠久,浙江的杭菊、河南怀菊、安徽滁菊和亳菊等很有名气。菊花泡茶饮用不仅解渴,还有抗毒、养肝明目的作用。菊花药有四川的川菊等,具有抗菌消炎、降压、防冠心病等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菊欣赏 ( 图片来自于网络) 

  绿牡丹  花绿色,平瓣,多轮不露心,芍药型,,花径可达17cm,花期长达35天,枝条绿色粗壮,叶形不规则深裂。花开时,外部花瓣浅绿,中部花瓣翠绿向上卷曲,心瓣浓绿正抱,整个花冠严谨、呈扁球状。初开时,花色碧绿如玉,晶莹欲滴;日晒后绿中透黄,光彩夺目。 是著名的菊花品 种,菊花家族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名取“绿牡丹”,花是芍药型,让人们赏菊忆名,可以回想牡丹、芍药的娇艳容姿。牡 丹、芍药自古称为花王、花相,有花中二绝的美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菊欣赏
绿衣红裳:花呈三色:花瓣尖部绿色,第二节白色,尾端粉紫色,为菊花中色彩之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菊欣赏

帅旗
枝条灰绿,老枝灰紫,叶狭长,株型中等,生长势弱。 花在品种分类上,属典型的平瓣类平带型。边花舌状,花 为宽平瓣一至二轮。内轮花瓣 稍短,外轮花瓣直伸或飘逸。瓣 面紫红色,瓣背赭黄色。中心筒状花黄绿色突出外露,格外 醒 目。中国五大名菊之首,单瓣宽带型,瓣宽可达7cm,花瓣最多可达26瓣,正面紫红色,背面金黄色,犹如古代军事统帅的一面旗帜。整个花体色泽明快、花姿雄劲、美观奇特,加之难以养植, 数量奇缺,所以一直倍受 人们的赞扬和爱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3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包罗"菊"之万象!

内容之丰富,文笔之精彩,要多读数遍, 方可细细品味.

云漪文学底蕴深厚, 期待您更多的佳作的同时,更要拜您为师!

这是我收藏的网络图片,送给您.

[attachimg]29380[/attachim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3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 谢 分 享 !

感谢云漪厚积薄发,热情分享这么系统而精美的文集!!

学习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19 17:25 , Processed in 0.0998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