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72|回复: 0

盆景制作原理(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9 06: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3>(六)虚实相生,疏密有致</FONT></P>
<><FONT size=3>所谓虚实,是指满与空、疏与密的关系。塞得太满,便显得笨拙,臃肿庞杂,使人感到窒息。因此要疏密有致、虚实相宜,如一处密,须一处疏,以疏其气。但不宜过疏过虚,以免盆中各物失去联络,主不相顾,导致脉气不能连贯。在处埋一盆盆景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时,要有虚实、疏密之别;在处理某一局部时,也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密中有疏、疏中有密。所以虚与实在盆景艺术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虚者,可以理解力虚空与实在,或无与有;作内实者,则可理解内虚境与实境。所谓实境,是指盆景中看得见的形象;而虚境是由实境在联想和想象中生成的形象。盆景的意境即表现内实境与虚境的统一。作为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活跃的想象力,就没有生命。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可以使观者神游,裨游就是虚。因此虚与实是对立的统一体。而虚总是寄托干一定的实,没有实,虚就无从存在;而实又离不开虚的补充,没有虚,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因此艺术作品必须做到有虚有实。</FONT></P>
<><FONT size=3>在盆景中,对景物的塑造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抒情于景的手段,既要有实感,又要有虚感。盆景本身就是"虚,因为它表现了自然景物,但毕竟不同于真的自然景物。作为艺术手法的虚与实的关系,有互足干虚而引起观者实感的;有立足干实而引起观者虚感的,而即所谓"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实中有虚,亦实亦虚;虚自实出,赤虚亦实,终而达到"虚实相生"、"化景为情思,形成作品的意境。</FONT></P>
<><FONT size=3>对意境创造与欣赏中虚实关系的认识,是有着久远的思想渊源和坚实的艺术创作依据的。本末宇宙就是虚和实的结合,客观事物本宋就是有阴有阳、有虚有实的结合。盆景艺术既然要真实生动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就必须运用虚实相生这一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中国历代的艺术家遵循这个规律,创造了无数的艺术珍品。树桩盆景中的虚实关系,主要体现在枝叶与主干、树木与空间、树与盆土以及树根提根等方面。一般空间为虚,主干力实,枝叶相对主干为虚,而相对于空间则为实。在枝叶域植株的安排上,疏散处为虚,密聚处为实。因此,可采取修剪、攀比、雕琢、选盆布局等手段来调整虚实关系,以达到虚实相生?在山水盆景中,献出与水而言,山为实,水为虚,山环水,水绕山,山水的结合也就是虚与实的结合,通过山石的布局、水岸线以及溶洞、流泉、·瀑布等的处理,可以有助于虚实相生。若献出与树来说,则山为实,树为虚,树石相依,则有虚有实,就出言,峰、峦、岗、峪力实,沟、壑、涧、穴内虚,处埋好两万面关系是重要的。树木相对于山石为虚,而相对于水面与空间则又为实。故在造型时如水石过虚,可配上小礁石或点缀小船、小桥;山石过实,可穿凿洞壑栽种树木;引泉瀑等,以达到"实中有虚"。</FONT></P>
<><FONT size=3>无论是山水盆景,还是树桩盆景、均须记住"宁空勿实,当然,作品的意境不同,虚实、疏密的要求也不相同。若表现高远,实处可占画面的4/10~5/10,若表现平远,实处可占3/10~4/10,超过5/10,多显臃肿迫塞,少干3/10,则又松散单调。这个比例适用盆景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布局时通常易犯正视过实、侧视偏虚的毛病。如有些作品在表现高远巍峨的景观时,层灰较多,属过实。如果注意聚而不结,疏而不散,疏密有致,虚实相宜,就能取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FONT></P>
<><FONT size=3>如何处理疏密的关系呢?前人经验是一有疏有密,疏密相间";"疏能走马。密不通风,在盆景布局中,有的地万要疏,有的地方则要密,疏处与密处应间隔安排,该疏的地方就要着意于疏,即使"疏能走马"也不会显得空洞无物;该密的地方就要大胆地密,即使"密不通风"也不致闭塞不通。疏密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全局,不能把疏或密当怍孤立的部份来处理。疏与密的关系又是相对的,它存在于盆景中的每个部分。就整体而言,要做到"有疏有密,疏密相间,就局部而言,又要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同时还要做到"疏中有疏,密中有密"。何处该疏,何处该密?疏、密到什么程度,是不能做出具体的规定,但是这稗艺术分寸的把握,全凭盆景作者的艺生灵腑所感受体会,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探索、总结。一般说来,主体部份宜细密一些,次要部份则可粗疏一些。W盆景申的芏灰也是相对的芏灰,因此其疏密的处理也表现在多方面的。</FONT></P>
<><FONT size=3>(七)露中有藏,景外生情</FONT></P>
<><FONT size=3>运用欲露先藏手法,布置重山峻岭,移天缩地于占领小盆,须善藏善露。如果藏得巧妙,可使观赏者感到不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有多少,并由此产生联想。所以露与藏是盆景艺术造型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盆景是给人观赏的艺术品,毫无疑问,首先必须有露,否则无从观赏。然而,如果将一切遗露在外,使人一览无余,就会失去想象的余地,其所表现的景物内容是有限的。因此,盆景布局还须做到霉中有藏。百人天:"景愈藏则境界愈大;景愈露则境界愈小。"盆景布局如做到露中有藏,对于在很小的范围内表现出很人的意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艺术贵在言蓄,处埋好露中有藏,就能展现出一个景外有景、景中生情的动人画面,引起观赏者丰富的联想共鸣,从而有利于创造盆景的深远意境。而意境正是盆景艺术最重要的追求,也是品评的最高标准。</FONT></P>
<><FONT size=3>在山水盆景中,露中有藏的表现手法应用得最多。咫尺盆中,要想表现出群峰起伏、水岸迂回、洞壑幽深的艺术效果,仅靠多用石料是不行的。应将每座山峰都处理得既有露又有藏;将水岸线加工成迂回曲折、时隐时现,将山洞作成有转弯、有遮挡,一眼望不见底。盆景配件的安置也须做到露中有藏,有时将亭子从山后露出一角,或将房屋遮掉一半,使人猜测到山后还有其他内容,甚至还可以通过露出的景物引起人们对完全隐藏的景物的联想。如百人深山藏百寺,若将百寺画出来,反而大大增扪了景物的深远感。露中有藏的表现手法对于树木盆景的造型也同样适用。</FONT></P>
<><FONT size=3>尤其是在丛植的盆景布局中,最忌一目了然。欲表现丛林之幽深,仅靠采用很多株树木未必奏效,其原因人多就在于露而无藏;若傲到前后错落穿插、树木枝干相互遮挡,有露在藏,虽则几合株栽亦有丛林之感。对于孤植的树木,须注意使干、枝、叶穿插变化,处理得有隐有现,才能显出繁茂,有些规则式的树木盆景,将所有枝片都整齐排列在主干两侧,毫无遮挡,这样既显得单调呆板,又违背自然之理。所以露与藏,实际上也是一种虚实关系,露者为实,藏者为虚,有藏有露,则虚实相生。</FONT></P>
<P><FONT size=3>(八)动静相衬,均衡相宜</FONT></P>
<P><FONT size=3>所谓动势,就是赋神于形,讲究生动活泼、动势与均衡问题。在创作盆景时,须注意动势与均衡,这样才能发挥景物内部的力量。当然这稗力量是作者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的灌注。如果忽略动势,势炒满盘死物,毫无气韵可言。人有坐卧行走,山有偏正欹斜,峰峦树石,无不各具风姿神态。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中写道:"岭有平夷之势,峰有峻峭之势,峦有圆浑之势,悬崖有危险之势,遥岭远岫有层叠之势,石有棱角之势,树有矫预(读宁的上声,顶的意思)之势 诸凡一草一木,俱有一势,存乎其间……。"所以动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各个方面。如山本静,水流则显其动;树本静,风吹则显其动。</FONT></P>
<P><FONT size=3>至于人物、鸟兽、舟车等也都是有动静的。有些景物虽然暂时处于静止状态,但却具有一稗动势,或能引起观者动的联想。</FONT></P>
<P><FONT size=3>如作一幅吹伐式的树桩盆景,若把主干与枝爪顺风一边斜倒,其中唯有一断臂残枝反向而行,搏击长风,这样给人以坚不可摧的感染就非常强烈。这便是动势应用恰当之处。一般常用以下一些动势的布置方法/FONT></P>
<P><FONT size=3>1、置主体于自然重心之上,避免居于几何中心;<BR>2、树作偏正欹斜之形,俯仰悬垂之势;<BR>3、出要作成之形走局,使其形如拳曲飞舞之势;<BR>4、用鸟兽人物、船桥亭台加以点缀,静中求动之势;<BR>5、拟人此喻,死物活化,如自然界中的象鼻山、骆驼山等。</FONT></P>
<P><FONT size=3>一般考虑动势的布局,应以一张一敛内原则。张的力量是向外伸,状如辐射,使人有人、动和面外之画的感觉;敛的力量是向内聚,形、层紧凑,使人有深、静和画中之画的感觉。所以动势布置终究离不开张敛聚散。致于敛势之类的作品是很少的。</FONT></P>
<P><FONT size=3>另外在设置动势时,还须注意平衡。只求其动势,以致娇柔造作,反而给人以不自然、不稳定的感觉。要能"既迢险绝,变归平正"。在考虑动势与均衡时,须兼顾高度、体量、质量等各稗因素。如只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就必须使构图刻板呆滞,缺少化。如两棵一尺高的树,或两块一尺高的石,虽然取得平衡,但构图死板。如果一尺高的树以三可拳石为偶,就恰到好处。</FONT></P>
<P><FONT size=3>盆景的布局最忌四平尺稳,而必须注意取其动势,达到动静相衬,使作品避免呆板乏味,显得生动而有气势,同时合乎自然规律。动静相衬在盆景中从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在山石盆景中的欹与正、险与稳、顺与逆以及其他不同景物之间的对此等等。有时通过对盆景的命题,起到画龙点睛、增强作品的动感作用。</FONT></P>
<P><FONT size=3>在树桩盆景中,通常以斜干式和悬崖式最富动势。曲干式往往给人以蕴藏抗争之力的联想,这又是一种动势。有时候,景物虽然左右平衡,没有欹斜,但上下却有虚实轻重的不同,这也是一稗取势的方法。如直干式的造型处理恰当,可以表玩出一种参天古树之势。 </FONT></P>
<P><BR><FONT size=3>(九)平淡奇特,刚柔互济</FONT></P>
<P><FONT size=3>平淡与奇特,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在盆景艺术中,有的作品以奇制胜,如奇峰、奇石、奇树、奇花等等,这些奇都是比较易于看出的;有的作品则看似平常,而其实不平常,它可以使观者如食橄榄,回味无穷,这也是一稗奇,是年中之奇,它需要通过绌仰观察,才能发现。所以盆景艺术,既不能太平凡,也不能太奇特。太平凡没有趣味,太奇特又失去自然。同时,奇必须有生活基础和自然依据,应该是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尽在情理之中,它往往存在于平凡之中,需要渫入地发掘和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因此要求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必须对大日然进行人量细致和深入的观察。这就是人画家石涛和尚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同时还须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娴熟的表现技艺。要知道奇,绝不是荒诞怪异,而必须符合自然规律,金人信服。另外平中有奇,还言有"亿腐朽内神奇"之意,即指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变为面目一新的艺术形象。</FONT></P>
<P><FONT size=3>在人自然的景物中,既有雄伟险峻的高出,也有蜿蜒曲折的长河;既有刚劲挺拔的苍松,也有婀娜圣姿的垂柳。这就是刚柔互济的辩证关系。在盆景艺术中,刚柔体现在作品的表现题材、艺术风格以及景物的形体、质地、线条等方面。刚好还是柔好,不可一概而论。就作品的题材而言,刚柔两体,各有千秋,犹如中国百代文学中的刚健派和婉约派一样。但就作品的艺术造型来说,刚者,不可一味地刚,而应刚中有柔;柔者,也不可一味地柔,而应柔中有刚,这样才能有变化,有对比,石崩使刚者更显其刚,柔者更显其柔。</FONT></P>
<P><FONT size=3>在树桩盆景中的刚柔关系,人多体现在主枝干与叭枝条之间、枝条的硬角与软孤之间,以及配石与树木之间。一般主枝干偏于刚,川枝条则较为柔;硬角显得刚,软孤则显得柔;配石多为刚,树木则多内柔。在苍劲的松树中通常通过枝条的转折来达到刚柔互济的艺术整体。在山水盆景中,刚柔互济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山与水就是一刚一柔,而出石与树木又是一刚一柔的矛盾统一体。<BR><BR>(十)巧立景名,色彩生辉</FONT></P>
<P><FONT size=3>所谓色相,是指色彩的明暗、扁馈要协凋,扦有一定的对比,在色彩构图时,一般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FONT></P>
<P><FONT size=3>1、天然田石、土面、冰面和背衬的色彩;<BR>2、花草竹树、青苔等植物的色彩;<BR>3、楼台、亭阁、桥船、人物等备秤摆件和各类人造盆钵的在配色时应注意色相的凋和及对此,扦根据时命汪意淆色和暖色的搭配。具体方法如下/FONT></P>
<P><FONT size=3>第一,各稗摆件的色彩要与环境协凋,扦有对此。如冰边白榭采用淡绿灰白色,可取得柔和淡雅的艺术效果;溪谷崖畔应取与裸崖相近的色凋。又如茌绿树州中取红黄暖色,"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这种色彩构图的概括。<BR><BR>第二,夏李盆景展抗应多用冷色凋,如青自、青紫色的花木。可惜冷色花的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极少。而春荷期间盆景展览可多用红黄暖色,腊梅、梅花、海棠等是这个时候摆设的最佳盆景材料。</FONT></P>
<P><FONT size=3>第三,一般多用以下五种办法处理单色、多色和对比色/FONT></P>
<P><FONT size=3>1、单色,就是盆景的主体与盆和背衬的色彩十分接近。只求其轮廓形体的对此,以创造出一种淡雅、宁静的气氛。但这情况是很少的。<BR>2、多色,不仅要求盆中景物与盆和背衬色彩不同,而且也要求盆中各景物色彩也不同,这样多色处理,既有对比又能协调。<BR>3、对比色,在作盆景的色彩帼图时,特别是山水盆景,多用白色瓷盆或石盆,它与树石的色彩对比更强烈一些,能收到突出主景、使人兴奋的效果。但是如果用彩釉盆则需十分谨慎,弄得不好是很不协调的。<BR>4、渐层处理,如果盆中两种物色差异过大,可采取相互交错、逐渐过度的处理方法,给以柔和宁静的感受。白色内中间色,既可与冷色协凋,也可与暖色协调,并有加强冷、暖色凋的作用。用白色作调色者,也是一稗方法。<BR>5、在色相处埋中,植物叶、花的配色占很重要的地位。在盆景植物中,花果盆景总是少数,这就需要运用"补色对比"和"邻朴色对比"的原理来点缀盆花。特别是夏季盆景展览,就更需要盆栽花卉与盆景搭配展出,从而加强了色彩的效果。</FONT></P>
<P><FONT size=3>所谓变化,不仅要求一盆中的物色不同,而且要求此盆与彼盆的风姿神态各有异趣。这就要求意境、形体、纹理、色彩等都要变化多样,各有个性。切忌千篇一律,如模铸成。孤峰忌头齐;群峰要参差错落,低昂聚散,起伏峥嵘;树要劲拔妩媚,慢仰多姿。从构图轮廓上看,不日作对称的笔架式,即中间高两边坻;轮廓不宜规整,或呈梯形、等边三角形、四边形等,也不宜作"一"字排列。在平面上或立面上,各景物要构成一个或多个不等边三角形,使盆中山有主次,树有参差,水有曲直,石有大小,坡有陡缓……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如想作峭拔险绝之峰,还须辅以平夷徐缓之景。同样,欲密先疏,欲实先虚,在对比中求变化。强调变化,强凋各景物的殊相,又须注意共性,求其统一、亘有连络。在求其形态变化时,如山水盆景须兼顾石种、色彩、纹理相同或相近。在处理客山时,须兼顾客山相互之间有参差起伏和多重罗列,以及对主山"恭谨不背"、"一脉相承"。石的纹理犹如园画中的皴法,或芹劈皴、披肺皴、或乱柴皴、荷叶皴,务求一致,不要杂乱。树本姿态在求其变化时,也要考虑树稗相同或相近。如把银杏与弓尾松同置一盆,就缺乏共性。即使相似树种配置一盆,也要以一种为主,其余为辅,才能统一协调。</FONT></P>
<P><FONT size=3>盆景制成以后,把作者的创作意图用景名加以概括、深化,以收画龙点睛之效。国画中常用题名、诗词点景;园林中也用匾额、对联、诗词点景;盆景景名如用得恰当,更富于诗情画意,可使观蒉者回味无穷。如"漓江百里图"这盆大型盆景,全长12米,它以漓江两岸的主要景色为主题,把漓江的主要景色凝缩于此盆中,使观者联系景名,便想起泛舟于漓江之中,使人向往,深化了意境。命名人体上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古籍中找典故,二是从现代语言中去提炼。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朴素的目然美,经过诗人画家的反复哙咏,精心描绘,千锤百炼,已升华为艺术美。如青城之幽、峨嵋之秀、三峡之险、剑门之雄、桂林漓江之春,等等。所以,典从古籍中找曲故给盆景命名,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抚今思昔,给人的艺术享受会更深。看树桩盆景疏影横斜",便忆起宋代诗人林逋"疏影横斜冰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的句子,更令人风气醉。</FONT></P>
<P><FONT size=3>盆景创作要再现绚丽多姿、变化万干的自然景色,还必须从现代语言中,特别是群众语言中去提炼景名。这不仅可以正确反映愈来愈丰富的创作题材和新的时代气息,而且使作品更具有人众性。如六日雪盆景,点点百花,宛如片片白雪,雪压青松"、"残雪未销"、"寒薯交融"命题,不仅使人一看就懂,而且还能发人深思,增添情趣。宋代画院招生,公布考题于天下,考生按题作画,画院按画的质量择优录取。试看二例,这对盆景命题、盆景创作都有启发。</FONT></P>
<P><FONT size=3>1、考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获得第一各的考生画的是一群蜂蝶追逐奔驰之马蹄,寓香于形。巧妙地将只能用鼻来辨别的香味,化为能用眼睛看得见的"香"味。手法是很高超的。<BR>2、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应试者的作品多系空舟于岸侧,或画鹭于舷间、画鸦于篷顶,以证明船中"无人"。而唯独夺魁者,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表现了"无人渡"时,船夫闲得无聊的意境,充满了生活气息。在给盆景命名时,可参看以下几例,如给孤峰命题可用登峰造极、擎天一柱、断崖千尺;群峰可用太华千寻、重峦叠嶂、万山竞翠、江河可用极目天舒、江流天际、孤帆远影;原野可用绘新图、遥望远方、锦绣如画;春色可用春意上枝头、春风又绿江南岸、布谷唤来万树春;夏景可用蝉噪林静或林静蝉噪、荷凤飘香、浓荫乘凉处;秋景可用一叶知秋、榴实似火、羞煞红枫;冬景可用寒江独钓、鸦噪寒林、顶风冒雪;硕果可用谁抛金弹满枝头、望梅止渴、喜悦;花韵可用娇艳欲滴、如此多情、希望等。</FONT></P>
<P><FONT size=3>总之,景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同一作品,不同作者可用不同的景名,但要给人以回去味的余地。如一盆横叠的山水盆景,可用云崖、卧云、飞云作题名,但是前两者意境较浅,而后者富于动势,令人回味。</FONT></P>
<P><FONT size=3>以上谈及创作盆景,从收集素材,到立意布局、命题的一般原则。但不要把原则作框框,束缚手脚,而要灵活掌握,富于创造。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有法之极,归于无法,熟能生巧。开始,手不听话,景不达意,心手相离。熟了,就能心有章法,布局得体,心手相应。但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颇不容易。要得易,先得难,艺道无私、若心自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论画的这道诗,对我们创作盆景,有很人的启示。<BR></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讯网|花卉中国 ( 冀B2-20050128号-14 )

GMT+8, 2025-4-15 03:51 , Processed in 0.1003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